MONOLITH LAW OFFICE+81-3-6262-3248工作日 10:00-18:00 JST [English Only]

MONOLITH LAW MAGAZINE

Internet

未经允许擅自公布他人姓名会构成犯罪吗?同时解析个人信息被曝光的案例

Internet

未经允许擅自公布他人姓名会构成犯罪吗?同时解析个人信息被曝光的案例

在现代,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发布信息。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格外小心地处理个人信息。许多人想知道,如果别人未经允许就使用了他们的名字,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同样,当个人的名字被公开时,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应对,有时甚至无所作为。

本文将介绍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如果个人信息如姓名被未经授权公开并被忽视时的风险。同时,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解释应如何处理这类情况,以及可以追究哪些法律责任。

擅自公布他人姓名行为侵犯隐私权

在互联网或社交网络上擅自公布他人的姓名(真实姓名)等个人信息,可能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隐私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它保护个人生活信息不被未经允许的公开。这是保护个人私密领域的重要人权,可以说是“个人权利之源”。

隐私权是根据《日本国宪法》第13条的解释得到保障的基本人权之一。虽然没有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但通过宪法的解释和判例已经得到确立。在互联网上擅自公布他人姓名等行为,因为侵犯了个人的私密领域并公开了私生活信息,可能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在何种情况下,擅自公布他人姓名的行为会构成违法

构成违法的情况

侵犯隐私权本身并不立即构成违法,但如果公开的内容或者随之发布的信息涉及侵犯隐私权,可能不仅违反隐私权,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本文将结合刑法的相关例子,解释在互联网上擅自公布他人姓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诽谤中伤适用的刑法

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不仅仅是发布他人的名字,还有发布诽谤中伤他人的内容,这不仅侵犯了隐私权,还可能触犯了刑法中的名誉毁损罪(刑法第230条)和侮辱罪(刑法第231条),从而受到刑事处罚。名誉毁损罪的定义如下:

公然指出事实,毁损他人名誉的人,不论该事实是否存在,都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或者五十万日元以下罚金。

引用:侮辱罪及名誉毁损罪规定的沿革|法务省[ja]

此外,侮辱罪的定义如下:

即使没有指出事实,公然侮辱他人的人,将被处以拘留或科料。

引用:侮辱罪及名誉毁损罪规定的沿革|法务省[ja]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等公共场合,不仅仅是擅自发布他人名字,还有在网上公然毁损或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都可能触犯名誉毁损罪或侮辱罪等刑事罪行。

复仇色情

在互联网上擅自公开他人姓名的同时,还上传并展示其性质的图片或视频,这种行为违反了《私事性的图像记录的提供等的受害防止相关法律(通称:日本复仇色情防止法)》,将受到刑事处罚。复仇色情的成立不分性别,因此不仅女性,男性也可能成为受害者。

相关文章:复仇色情法律是什么?也解释了处罚内容和应对方法[ja]

在某些情况下,泄露个人信息并不构成犯罪

我们之前提到,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姓名等个人信息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构成犯罪。然而,并非所有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都会构成犯罪。

如果发布的内容明显是诽谤性文字,或者同时发布了性质的图像,这些情况下构成犯罪的要件是清晰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相对困难。仅仅侵犯隐私权并不会立即导致刑事处罚,因此需要仔细评估是否构成犯罪。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例

本文将解释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常见的泄露他人个人信息的实例。有时是在情绪化的状态下不小心做出的行为,有时则是无意中的疏忽,但我们将介绍一些泄露个人信息被视为违法的例子。

公开真实姓名并进行诽谤中伤

公开他人的真实姓名并发表诽谤中伤或降低社会地位的帖子,可能会构成名誉侵害罪。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帖子例子:

  • 〇〇在消费者金融(俗称高利贷)中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边缘
  • 〇〇曾因盗窃罪被警察逮捕
  • 〇〇实际上学习一窍不通,在考试中所有科目都不及格,导致留级

如上所述,如果目的是通过公开真实姓名和具体事实来降低某人的社会评价,并在公共场合发表这些内容,可能会构成名誉侵害罪。即使发布的事实内容是真实的,也与名誉侵害罪的成立无关,但必须是一定程度的具体事实。

公开骚扰行为或纠纷

近年来,在X(原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因正义感而公开骚扰行为或纠纷场景的案例越来越多。即使对方确实存在骚扰行为,根据帖子的内容,也可能构成名誉侵害罪。

此外,不仅公开对方的真实姓名,还发布未打马赛克的面部照片,可能侵犯隐私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侵犯肖像权,从而可能追究民事责任。

公开个人交流内容

在社交媒体上公开DM(直接消息)、LINE、电子邮件等两人之间的私人交流,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构成犯罪。

将交流内容的截图上传到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上的行为本身并不一定违法,但如果公开的交流内容构成名誉侵害,或者是未隐藏真实姓名的公开方式,可能会被追究责任。

判断难度较高的个人信息公开行为是否违法案例

如前所述,将个人信息如实名等公开于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构成名誉侵害罪或所谓的“复仇色情”等违法行为。即使不涉及刑事处罚,也可能承担民事责任。然而,并非所有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有些情况下判断其是否违法极为困难。

匿名活动者的实名被公开

许多使用匿名或笔名活动的网红、作家等人士,并不希望公开其真实姓名。此外,使用艺名在夜总会或酒吧工作的人员也是如此。如果这些人不愿意公开真实姓名,却被他人公开,这种行为可能侵犯了隐私权。

实名的部分字母或首字母被公开

对于那些不公开真实姓名活动的人,如果不是直接公开其全名,而是使用部分字母或首字母来公开姓名,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构成隐私权侵害。因为通过部分字母或首字母很难将信息与特定个人直接关联。

然而,即使使用了部分字母或首字母,如果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容易识别出具体个人,那么这种发布或评论行为与直接公开实名的效果相同,可能构成隐私权侵害。此外,如果发布的内容还涉及诽谤,那么也可能构成名誉侵害罪。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曝光可能导致的法律责任

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如果您的真实姓名等个人信息被公开,不仅可能侵犯了隐私权,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或提出民事损害赔偿要求。本文将解释在互联网上未经允许公开姓名并被曝光时,可能追究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的刑事处罚

如果发布的内容包含诽谤,可能会根据名誉毁谤罪(《日本刑法》第230条)或侮辱罪(《日本刑法》第231条)追究刑事责任。名誉毁谤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或者50万日元以下罚金;侮辱罪的刑罚为拘留或罚金。

相关文章:什么是侮辱罪?律师解释具体的词语例子和与名誉毁谤罪的区别[ja]

民事责任的损害赔偿

如果能够确定在互联网上公开个人信息的加害者,可以追究其民事责任并要求损害赔偿。民事责任与刑事处罚是分开的,即使没有刑事处罚,法院也可能判决要求支付损害赔偿。要确定泄露个人信息者的身份,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提出“发信者信息披露请求”。

相关文章:什么是发信者信息披露请求?律师解释修正后新程序的建立及其流程[ja]

不要忽视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当您的实名等个人信息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被泄露时,您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内容极其恶劣,您可能会觉得必须采取某种措施,但如果情况看起来并不那么恶劣,且似乎没有实际损害,您可能会倾向于暂时观望。

然而,如果您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在任何人都能轻易访问的互联网上而被忽视,可能会带来各种风险。

除个人信息外的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个人信息如姓名等被公开后若置之不理,不仅仅是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还存在被发布谣言和毫无根据的虚假信息的风险。由于个人信息被公开,可能会因为姓名部分相符等原因,基于猜测而发布谣言。

过去的实例中,有因为与肇事逃逸嫌疑人同姓,或因住址与事故现场接近,而导致与事件无关的完全是另一人被诬为嫌疑人的谣言流传的受害案例。受害者所经营的公司被当作“肇事逃逸嫌疑人之父经营的工作场所”,在互联网上被公开了详细地址等信息,结果导致全国各地的抗议电话纷至沓来。

信息通过其他媒介进一步扩散

不仅限于最初发布的社交网络或论坛,个人信息有风险会被发布到其他媒介并导致信息扩散。随着信息在其他社交网络或网站上的不断扩散,更多人可能会看到这些信息,从而导致实际损害的加剧,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一旦个人信息在多个社交网络或网站上扩散,删除这些帖子等应对措施将变得更加困难。此外,随着更多人看到这些信息,之前提到的谣言或虚假信息被进一步编造的风险也会增加。

遭受骚扰或恶作剧带来的实际损害

我们无法否认,除了真实姓名外,个人信息如住址和电话号码也有被曝光的风险。特别是在被误认为某些事件的嫌疑人,如前述基于猜测的虚假信息发布的情况下,可能会升级到泄露家庭和工作场所的信息。

一旦这些信息被传播,就可能遭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恶作剧电话、抗议电话和邮件的实际损害。从出于好奇心或轻微恶作剧的情况到因相信谣言而带着错误的正义感打来抗议电话的情况,都极其麻烦。

影响人生重大事件的风险

因为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任何人都能轻易查看,所以被公开的个人信息何时被谁看到都不足为奇。根据被公开信息的内容,可能会对结婚、求职等人生重大转折点产生不良影响。对于第三方来说,内容是否属实往往难以核实,因此不论真假,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当身陷危境

一旦除了真实姓名,连家庭住址和工作地点都被曝光,就存在第三方闯入家中或工作场所,给自己带来危险的风险。不仅是泄露个人信息的主谋,甚至那些看到信息的人也可能会突然造访,这种情况极其危险。第三方闯入家中不仅对自己构成威胁,有时甚至会危及家人的安全。

如何应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个人信息的泄露

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会带来各种风险,若置之不理,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安全。因此,尽早采取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解释在个人信息被网络曝光时的应对方法。

向人权咨询窗口寻求帮助

日本法务省设有电话咨询服务“みんなの人権110番”和网络咨询服务“インターネット人権相談受付窗口”。当您的隐私权受到侵犯或个人信息被擅自公开,可能造成实际损害时,首先应考虑咨询这些服务。

向发布平台请求删除信息或冻结账户

如果您的个人信息在社交媒体或论坛上被泄露,可以向发布该信息的媒体运营公司或管理员提出删除请求,以移除相关帖子。同时,您也可以要求冻结发布者的账户,这样可以防止恶意发布者造成进一步的二次伤害。

为追究刑事责任向警察寻求帮助

不仅是隐私权的侵犯,包括诽谤在内的行为也可以向警察咨询,追究刑事责任。为了追究刑事责任,需要执法机关进行调查,因此可能需要提交受害报告书或控告书。对于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的问题,也可以咨询警察设立的“サイバー犯罪相談窓口”。

为追究民事责任向律师寻求帮助

除了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可以追究民事责任并要求赔偿损失。为了追究民事责任,建议咨询法律专家——律师。

咨询律师后,即使不清楚发布者是谁,也可以通过发起信息披露请求来确定发布者的身份。此外,律师还可以就追究发布者的民事责任时应注意的事项和提供专业建议。

总结:当您的姓名或个人信息被公开时,请首先咨询律师

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未经允许公开他人姓名等个人信息的行为,可能侵犯隐私权,并且可能引发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如果您的姓名等信息被擅自公开在互联网上,即使目前没有实际损害,也无法预知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威胁到您或您家人的安全。如果您的实名等个人信息被擅自公开,首先应该咨询律师。及时咨询并采取措施,可以适当预防实际损害的发生或避免损害的扩大。

我们事务所的对策介绍

Monolith法律事务所是一家在IT领域,尤其是互联网和法律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事务所。近年来,网络上散布的名誉风险和诽谤信息被称为“数字纹身”,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我们事务所提供了应对“数字纹身”的解决方案。请参阅下面的文章了解详细信息。

Monolith法律事务所的业务领域:Digital Tattoo[ja]

Managing Attorney: Toki Kawase

The Editor in Chief: Managing Attorney: Toki Kawase

An expert in IT-related legal affairs in Japan who established MONOLITH LAW OFFICE and serves as its managing attorney. Formerly an IT engineer, he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management of IT companies. Served as legal counsel to more than 100 companies, ranging from top-tier organizations to seed-stage Startups.

Return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