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者的線上遊戲使用與法律保護的實務

近年在數位環境中,保護未成年人於線上遊戲中的交易變得愈加重要。
特別是,由於數位內容的特性,行使取消權所帶來的法律效果,可能對營運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本文將探討針對此問題的日本法律規制及實務上的應對措施。
取消的法律效果與實務影響
當取消權被行使時,該法律行為將追溯至無效(日本《民法》第121條)。
在此情況下,對於尚未履行的交易,運營公司與未成年人雙方的債務將消滅。
另一方面,對於已經履行的交易,運營公司需要返還所收取的款項,而未成年人僅需在現存利益的範圍內承擔返還義務(同條但書)。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若未成年人購買了月額課金2萬日圓的遊戲內特典,且該特典已經使用,運營公司必須返還支付的2萬日圓,但無法要求未成年人支付已使用特典的相當金額。
為了防止此類情況的發生,適當的法律應對措施是必要的。
法律規制的基本框架
日本《民法》考量到未成年人的判斷能力尚未成熟,因此設立了交易中的保護規定。
具體而言,未成年人進行法律行為時,原則上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日本《民法》第5條第1項),若缺乏此同意,則該法律行為可以被取消(同條第2項)。
這是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旨趣而設立的重要規定。
此保護規定當然也適用於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裝置進行的遊戲內課金交易。
也就是說,每一筆課金交易都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若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交易,則可能成為取消的對象。
實務應對的具體指針
作為取消權行使的例外情況,當法定代理人已同意,或未成年人使用詐術使對方誤信其為成年人時(日本《民法》第21條(1921年)),可被認可。
基於此規定,運營公司需要建立適當的年齡確認和同意取得機制。
在實務上的具體應對措施中,提供數位內容時,需要實施用戶年齡確認系統,並在確認為未成年人時,每次課金交易都需確認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例如,實施用於年齡確認的出生日期登錄系統,或從未成年用戶處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書等,都是實務上所需的應對措施。
此外,針對預期未成年人會使用的遊戲內容,設置課金上限額,或提供給監護人的使用明細等附加保護措施,也值得考慮。
這類預防性措施,從防止日後紛爭的觀點來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