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停止的網路炎上~介紹對策要點與實例~
「網路炎上」是指「在網路上,針對特定對象的誹謗中傷如洪水猛獸般湧來,變得無法控制」或者「關於特定話題的討論結果,在許多部落格或論壇等地方,產生大量的抨擊」的狀態。
網路炎上的發生次數,自從2011年(西元2011年)社交網路開始普及以來,急劇增加,現在每個月都有大約100個個人或企業成為網路炎上的對象。在這裡,本所將解釋網路炎上的概要和實例。
網路炎上的媒體
觀察網路炎上發生的媒體,可以看到自2008年(西元2008年)以來,Twitter的比例迅速增長,並在2011年(西元2011年)達到約半數後,其比例便呈現穩定狀態。
由於Twitter有140字的字數限制,因此常常會變成使用強烈、斷定性語言的交鋒,這也是其容易引發問題的特點。
另外,傳統上被認為「不易炎上的媒體」的Instagram的炎上案例也在增加。其中一個原因被指出是Instagram的「故事」功能。
Instagram本身與Twitter不同,主要是封閉性的溝通,並無強大的擴散力。然而,由於其內容在24小時後會消失,因此有人輕易地發布不適當的內容,這些內容被轉載到Twitter等地方,進而擴散並導致網路炎上,這種情況正在頻繁發生。
https://monolith-law.jp/reputation/instagram-flaming-countermeasures[ja]
網路炎上的結構
雖然各種各樣的網路炎上事件不斷在網路上引起騷動,但即使看起來事件的經過和擴散類型有所不同,實際上,所有的網路炎上事件從發生到擴大的過程幾乎都是相同的。
網路炎上的五個過程
網路炎上事件通常會經歷以下五個過程:
步驟1:發生引發網路炎上的事件
步驟2:事件被發布到Twitter、Instagram、Facebook、論壇等地方
步驟3:發布的內容在Twitter等地方被擴散
步驟4:事件的話題化和擴散過程被「彙總網站」或「網路新聞」報導
步驟5:事件被主流媒體報導,普通人開始認識到
最初,事件在社交媒體上被批評,然後逐漸擴散。在這個階段,只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範圍有限。
然而,一旦事件被網路媒體報導並“蔓延”,再被主流媒體報導,就會變成大規模的網路炎上。
「彙總網站」和發信型網路媒體有的每月瀏覽量超過一億,這些網站的運營者通過廣告獲得與「信息接觸人數」成比例的收入。因此,為了增加瀏覽量,他們經常使用激進的標題,或者從偏頗的角度撰寫批評文章,等待網路炎上的發生。他們的報導會引發網路炎上。
網路炎上與主流媒體
更進一步,使網路炎上變得更大、更嚴重的是電視和報紙等主流媒體的報導。
雖然由於網路媒體的崛起,年輕人等人群正在逐漸遠離電視和報紙,但主流媒體仍然對社會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並被視為可信的信息源。
此外,最近的主流媒體正在檢查這些彙總網站和發信型網路媒體作為低成本和簡單的信息收集手段,並開始積極報導網路炎上的話題。有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人最常通過電視綜藝節目(58.8%)了解網路炎上,而Twitter只有23.2%。
也就是說,儘管網路炎上是網路現象,但實際上,主流媒體可能是最大的擴散者。
此外,被主流媒體報導並被普通人認知的事件再次在網路媒體上擴散,這種在「媒體空間」中的相互作用也是近年來網路炎上的特點。
參與網路炎上的人群
那麼,有哪些人,以及有多少人參與了這些網路炎上事件呢?
網路炎上的參與者數量
如本所在本網站的其他文章中所述,網路炎上的參與者只佔網路使用者的幾個百分點以下,這一結果是共通的。
根據日本總務省「信息流通業政策局信息通信政策課信息通信經濟室」在「數位化對生活和工作方式影響的調查研究成果報告」(2019年3月)中引用的2016年的調查研究,網路炎上的參與者被估計佔網路使用者的0.5%以下,如果以單一事件的人數來看,大約只有幾千人。
此外,其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單獨發表言論,直接攻擊當事人並導致其關閉帳戶等的網路炎上參與者只有幾個到幾十個人。
https://monolith-law.jp/reputation/company-flaming-correspondence[ja]
網路炎上參與者與網路輿論
也有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少數的網路炎上參與者中,也只有極少數的人的聲音形成了「網路輿論」。
在同年的另一項調查中,66%的現役網路炎上參與者一年內參與網路炎上的次數不超過3次,而有10%的人幾乎每個月都參與網路炎上,一年參與次數超過11次。此外,觀察每次網路炎上中最多發表言論的次數,69%的人不超過3次,而發表言論超過51次的人佔3%。
也就是說,即使將每次發表言論不超過3次的輕度網路炎上參與者的所有發言次數加起來,也無法達到每次發表言論超過51次的特異網路炎上參與者的發言次數。這說明,只有原本就只有0.5%的少數網路炎上參與者中的極少數人在製造騷動。
製造網路炎上的人數
雖然一個人很難製造網路炎上,但如果有三個人,就可以輕易地製造出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本所可以認為犯人是特定的少數人。雖然在匯總網站等地方產生的網路炎上看起來像是不特定多數的人在湧入,但如果進行發言者信息公開請求並找出發言者,往往會發現發言者只有三個人左右。
例如,科學作家片瀬久美子在Twitter上提及政府對森友・加計問題相關公文的公開責任時,被長期持續地惡意中傷,如「年輕時賣淫獲得學位」、「教導孩子賣淫技巧並強迫實施」等。
因這些發言被控誹謗的60多歲男性被告創建了數百個帳戶,即所謂的「丟棄帳戶」,並使用這些帳戶不斷地發表誹謗和散播謠言。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
匿名情況
在匿名的情況下,人們的責任感會降低,對其他參與者的考慮會消失,變得可以隨意發言。結果,雖然討論變得平等,但是想要比他人更出色的動機會起作用,激進的意見會變得優勢,攻擊和辱罵他人的情況會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像「應該更冷靜地思考」這樣的中庸而冷靜的意見,或者試圖調解的發言,只會被忽視或嘲笑,因為它們不符合場合的氣氛。
匿名與輿論
在網路上進行的極端和激進的意見交換可能與整個社會脫節。即使在網路上發表批評和誹謗的人只是網路用戶的一小部分,只要他們想要發表的意願越強,他們就會多次發表,增加他們的存在感。結果,激進的意見越來越多,持中庸意見的人會感到壓抑,開始節制自己的言論。
匿名與發帖者數量
本所不能忘記的一點是,在匿名的情況下,本所無法知道發言者的實際數量,少數的意見可能被誤認為是多數的意見。
當網路炎上事件發生時,被攻擊的個人或公司往往會覺得自己受到了整個社會的攻擊。社交媒體充斥著誹謗,可能會讓人覺得全世界都變成了敵人。但實際上,真正進行誹謗的只是少數人,甚至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他們創建了許多假帳戶,反复進行誹謗。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只有一個人。
2020年4月7日,當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慌似乎達到了頂峰,朝日新聞報導了「#東京脫出」這個標籤正在擴散。該文章說,因為東京的感染者急劇增加,所以發布了緊急事態宣言的東京要離開,到地方逃避,人們正在廣泛擴散這樣的標籤。然而,後來發現,在朝日新聞的官方Twitter發布這篇文章之前,只有28篇文章被發布和擴散。然而,文章發布的第二天,一天之內就有超過15000篇的發帖和擴散。
總結
網路炎上不僅可能造成心理傷害,還可能導致企業股價下跌、收益減少等金錢損失,甚至影響個人的生活、就業、婚姻和升學等,可能帶來嚴重的損害。
然而,引發網路炎上的人群往往是少數,他們形成的觀點也可能與社會大眾有所偏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本所可以輕視這些觀點,相反,正因為他們是少數,本所更需要迅速、冷靜、堅決地應對。
請向本所經驗豐富的律師諮詢。
https://monolith-law.jp/reputation/yahoo-real-time-search-google-alerts[ja]
本所事務所的對策介紹
Monolith法律事務所是一家在IT,特別是互聯網和法律兩方面具有高度專業性的法律事務所。
近年來,如果忽視在網路上擴散的惡性評論或誹謗中傷的信息,可能會帶來嚴重的損害。本所事務所提供了針對惡性評論和網路炎上的解決方案。詳細內容已在下面的文章中說明。
Category: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