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刪除請求方法與刪除標準
在維基百科上,有關「員工因為痴漢行為被捕」或「即使收到不良品的通知,也未進行更換等對應處理」等與公司相關的負面內容的文章被投稿,使得許多公司負責人感到困擾。
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本所將解釋在維基百科上可能成為刪除對象的文章例子,維基百科的刪除政策,以及如何提出刪除請求的方法。
什麼是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百科是一個免費的網路百科全書。
當您搜尋人名或公司名時,可以查看其簡歷等詳細資訊。如果您將維基百科的免費應用程式下載到智能手機,也可以在智能手機上閱讀維基百科的文章。
此外,任何人都可以撰寫新文章或編輯現有文章。
因此,如果正在考慮是否開始與您的公司進行交易的用戶在搜尋引擎或應用程式中搜尋公司名稱,他們可能會看到在維基百科上發布的負面文章,從而猶豫是否進行交易。
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刪除政策
在維基百科中,關於頁面或檔案的刪除,已經制定了刪除政策。
根據刪除政策,要刪除頁面或檔案,必須經過刪除請求的審議並獲得共識。
引用:Wikipedia:刪除政策[ja]
此外,符合即時刪除政策,明確成為刪除對象的頁面或檔案,將成為即時刪除的對象。即時刪除的對象頁面或檔案,無需經過審議,由管理員或刪除者單獨判斷刪除。
當管理員或刪除者無法單獨判斷時,可能會轉移到審議場。
根據刪除政策,如果符合以下情況,經過刪除請求的審議並獲得共識後,管理員或刪除者將根據審議結果實施刪除等處理。
案例A:是否成為即時刪除對象微妙的情況
<摘自刪除政策(2019年12月19日現在)>
案例B:存在法律問題
o 關於版權的問題
o 侵犯隱私的問題
o 傷害他人名譽等,可能被指控為日本的名譽毀損罪、日本的侮辱罪、信用毀損罪等的問題
o 可能侵犯他社利益的問題
o 可能非法的問題
案例C:成為頁面移動的障礙
案例D:頁面名稱存在問題
案例E:非百科全書式的文章
案例F:有投稿者本人的請求
案例G:存在其他語言・翻譯的問題
案例Z:存在其他問題
根據這個刪除政策,上述的「員工A(真名)被捕為痴漢」這樣的文章,可以認為是案例E的「非百科全書式的文章」,或者是案例B的「侵犯隱私的問題」,可以提出刪除請求。
引用:Wikipedia:刪除請求[ja]
關於侵犯隱私權的要件的詳細內容,本所在這篇文章中詳細解釋。
在維基百科(Wikipedia)中可能被刪除的文章
在維基百科中可能被刪除的文章包括以下幾種:
違反法律的文章
如果文章侵犯了著作權、肖像權、隱私權,或者涉及誹謗等違法行為,則可能會被刪除。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維基百科允許任何人自由編輯內容,因此僅僅因為文章內容錯誤並不會成為刪除的理由。要讓文章被刪除,不僅需要文章內容與事實不符,還需要該內容違反法律。
不符合百科全書標準的文章
由於維基百科是一個網路百科全書,因此如果文章內容不符合百科全書的標準,則可能會被刪除。
具體來說,可能會被刪除的文章包括:缺乏知名度的文章、未經證實的獨立研究發表、廣告或垃圾郵件等。
其他,如毫無根據的誹謗文章或可能造成謠言損害的文章等
在維基百科中,有時會出現超出自由百科全書範疇的對某人或某公司的誹謗文章或謠言損害文章。
這類文章應該被視為與5ch(原2ch)等匿名討論板上的誹謗或謠言損害文章一樣,應該被刪除。
可能成為刪除對象的文章範例
在維基百科上搜尋公司名稱,您可以查看該公司的業務內容和沿革等資訊。其中,也可能存在含有誹謗等負面文章的情況。
「員工A因為痴漢行為被逮捕」的文章
如果員工因為痴漢行為被逮捕,該公司的形象將無法避免地受到影響。
有關員工因痴漢行為被逮捕的文章,可能對該公司的經營產生負面影響。
例如,關於某企業的維基百科頁面上,「該企業自身的醜聞」的刊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無可避免」的。
然而,單純的員工逮捕事實被記載在「該企業的百科全書頁面」上,至少不應該被視為理所當然可以接受的。
維基百科是一個自稱「網路百科全書」的網站,並規定將「非百科全書式的文章」列為刪除對象。
因此,有關員工因痴漢行為被逮捕的文章可能會被要求刪除。
「即使收到不良品的聯繫,也未進行更換等對應」的文章
這是一篇「即使收到不良品的聯繫,也未進行更換等對應」的文章。
這種文章也與上述相同,可能被認為是「非百科全書式的文章」。
離開維基百科特有的討論,從一般論點來看,這種文章並不能直接被刪除。
在「是否構成名譽毀損並違法」的判斷層面上,關於某企業與客戶間的問題的警告可能是用戶需要的資訊,並符合公眾利益,因此可能不會被認定為名譽毀損。
在「是否構成名譽毀損」的層面上,例如,投稿者與該企業之間存在誤解,投稿者的錯誤使用方法是故障的原因,因此該企業沒有採取對應措施,這種情況下,將該記載在網路上的行為的是非,將成為問題。
然而,即使不違法,從維基百科自訂的規定的關係來看,也可以主張「違反規定並應被刪除」的可能性。
如何刪除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文章
向維基百科(Wikipedia)請求刪除文章
如果您想向維基百科請求刪除文章,請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 編輯要求刪除的文章
- 創建請求子頁面
- 在「Wikipedia:刪除請求」上發布
- 用戶進行投票和評論
- 由管理員或刪除者進行最終判定
如果刪除請求未被接受,請諮詢律師
本所將解釋如果刪除請求未被接受,該如何應對。
對於刪除政策的案例B「存在法律問題(可能涉及名譽侵權、誹謗罪、日本的侮辱罪、信譽損害罪等)」,本所將考慮名譽侵權(侵犯名譽權)。
名譽侵權的成立條件有以下三點:
- 公開地
- 指出事實
- 損害他人的名譽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被寫成「即使收到不良品的通知,也不進行更換等處理。」,那麼:
- 「即使收到不良品的通知,也不進行更換等處理。」這樣的描述具有具體的意義內容,
- 關於不良品的退換貨等處理在法律上受到一定的規範,被認為是不進行這種處理的公司對該公司是不利的,
- 該公司對於不良品的退換貨等處理是適當的。
這將是您的主張。
然而,即使滿足名譽侵權的條件,如果滿足以下條件,名譽侵權將不成立,請注意。
- 有公共性
- 有公益性
- 是真實的或被認為是真實的
判斷是否構成名譽侵權並不容易,如果您有疑問,請諮詢處理許多名譽侵權相關案件的律師。
關於名譽侵權的成立條件,本所在下面的文章中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參考:名譽侵權的訴訟條件是什麼?解釋認可的條件和慰撫金的市場價格[ja]
確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投稿者
如果有大量的毫無根據的誹謗文章或可能引起風評損害的文章被反覆投稿,您可以請求律師進行發信者信息披露請求。
發信者信息披露請求是基於日本《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法》(Japanese Provider Liability Limitation Act)第4條第1項的程序。
通過這個程序,您可以要求披露誹謗或風評損害文章的投稿者的IP地址、姓名、地址等信息。
由於維基百科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自由編輯的網站和應用,因此也有可能有對該公司或個人懷有恨意的人發布無根據的謠言或誹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知道投稿者的IP地址等發信者信息,就有可能確定投稿者。
確定發信者的程序如下:
- 向內容服務提供者(維基百科)提出有關投稿者IP地址的信息披露請求
- 提出有關投稿者IP地址的發信者信息披露的臨時處分申請
- 確定經由提供者(例如docomo或Nifty)
- 向經由提供者提出發信者信息刪除禁止的臨時處分申請或法外請求
- 提起發信者信息披露請求訴訟
- 根據法院的判決,發信者信息(地址和姓名)被披露
以上的一般論不僅適用於維基百科,也適用於各種網站,但維基百科有一個重要的特點。
維基百科是一個即使不進行用戶註冊也可以進行文章投稿和編輯的網站。即使沒有進行用戶註冊,進行文章投稿和編輯的人的IP地址也會在各文章的「歷史顯示」內的變更歷史畫面中顯示。
引用:維基百科的變更歷史 [ja]
在上述情況下,2020年1月30日的編輯行為是由已註冊用戶進行的,關於該用戶的信息只顯示用戶ID(被馬賽克隱藏的部分)。然而,1月26日16:49的編輯行為是由未註冊的用戶進行的,該用戶的IP地址(220.221.*.*)是顯示的。
也就是說,在上述步驟中,1-2部分「讓維基百科披露投稿者的IP地址」這一部分是不需要的,可以在已知投稿者的IP地址的情況下進行投稿者確定。
如果通過上述程序確定了投稿者,您可以向投稿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要求支付確定投稿者所需的律師費用和慰撫金。
關於如何確定維基百科投稿者的方法,本所在下面的文章中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參考文章:如何確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投稿者以及律師費用的市場價格[ja]
總結:透過對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刪除請求來進行聲譽風險管理
維基百科是一個方便的百科全書網站和應用程式,但有時也會出現基於誤解或惡意的誹謗文章和聲譽損害文章。對於這類文章,您可以提出刪除請求。然而,即使提出刪除請求,文章也可能不會被刪除。在這種情況下,您可能需要通過法院提出刪除請求,或進行投稿者確定程序。
如果您希望通過法院提出刪除請求,或確定投稿者並進行損害賠償請求的程序,本所建議您諮詢律師。
本所事務所的對策介紹
Monolith法律事務所是一家在IT,特別是互聯網和法律兩方面具有高度專業性的法律事務所。近年來,網路上散播的惡性評論和誹謗對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作為IT和法律兩方面的專家,本所事務所能夠理解企業的立場,並提供對抗惡性評論的支援。詳細內容如下。
Monolith法律事務所的業務範疇:上市公司等的惡性評論對策[ja]
Category: Internet